本届金爵奖影帝张家辉、影后李馨巧雨中红毯亮相。 本报记者 钱 力 摄
本报记者 钱 力
6月23日,在黄梅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滂沱大雨中,数百名影人撑伞走上了史称“亚洲第一红毯”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闭幕红毯。
今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20周年。20年,对于一个正在成长壮大的电影节来说,不算很长。20年以来,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发展,上海国际电影节走过了怎样的路?闭幕之际,记者专访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执行副主席、秘书长任仲伦——彼时彼刻,正在牵挂着几个钟头之后闭幕式直播的他,眼神镇定、语气急促。他向记者描述了理解中的电影与上海;他告诉记者,自己也正在思索并且勾画着这个年轻电影节的未来。
电影与城市相互成全
“一部电影放两场,三个人看,是经常的事情。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票房9个亿,去掉进口影片的4亿元,国产影片产值5亿元,养活当时几十万中国电影人,怎么活?影院还在!当做卖羊毛衫的场地,然后二线三线城市基本没有电影院……”任仲伦用戏谑性的语言向记者描述了10年前的中国电影市场。
10年之后的今天,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,很多场电影,市民是在通宵排队购票。“看个电影赶上春运了!”有观众说。“展映第一天预售400万元票房,第二天700万元,第三天1000万元。电影节9天之内,上海26家影院35个厅展映300多部中外影片,各种专题影展活动及主创见面会100多场……”市民参与的热情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管窥一斑。
“戛纳我也经常去,也没有感受到观众这样投入与参与。”在任仲伦看来,世界范围内,上海国际电影节很大特色在于,它与民众的互动性。记者参加了“向大师致敬”奥利弗·斯通专场,《亚历山大大帝》20∶45开始放映,导演开场前和观众见面后,又在台下坐了3个多小时,等待电影放映结束,继续与观众交流,一直到深夜1点多。“他后来告诉我,这个城市的观众是有文化的,他非常喜欢和这里的观众沟通。”任仲伦说。
而国家的政策倾向又给了任仲伦新的信心。“中央近年重点推进城镇化建设,这对于影院发展是个利好消息。所谓城镇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城镇人口以及集中居住的人口,集中之后会形成一种稳定的需求。从观众需求来看,电影是城市的产物,城镇化建设让农民变市民,公共文化消费品需求增加。电影院重回县市,是城镇化带来的市场机遇。”他说。
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就有着良好的电影传统。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《难夫难妻》就是1913年在上海所拍。在上海电影制片100周年之际,原上海电影制片厂旧址,一座承载着华语电影百年记忆的上海电影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。任仲伦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,几代人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。
“电影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讲,更加意味深长一点。通过建设电影博物馆,我们希望能够铭记这座城市的影像,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、了解上海。”他说。除了诸多珍贵的展品之外,上海电影博物馆拥有最先进的电影放映厅以及摄影棚。他希望,上海电影博物馆能够成为上海这座城市里,电影人与观众、电影人与电影人高密度交流的场所。